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博士学姐的心得体会小说

优秀学姐周芳逸,亦懂得了人生浮沉间所最应看重的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学姐帮忙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博士学姐的心得体会小说1

2020届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周芳逸与大家分享在大学四年中的成长与收获,以及在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中的求学经验。

大学四年的种种经历让周芳逸对自己在求学、求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上限和下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人生要为何拼搏,亦懂得了人生浮沉间所最应看重的是什么”。

周芳逸


2016级理工学院、逸夫书院

统计学专业

在校期间获得院长嘉许奖

将赴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攻读分析学硕士学位

Q1.在大学的四年里,你对学校哪些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回忆吗?

其实回想起来,校园里给我留下特别回忆的地方有许多:伴我在静谧月夜复习考试的图书馆、与教授老师不期而遇的潘多拉食堂、挥洒汗水的体育馆和健身房、以及充满与友人笑语欢声的一瓯茶和会饮……

最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大概是每年圣诞将近时逸夫书院举办的主题圣诞派对,那是紧张的期末季里最美的放松。犹记得大一那会儿在逸夫书院楼下举办的BBQ主题派对。印象里那天寒风凛凛,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消减同学们参加派对的热情。好友们齐聚一隅,喝着冰可乐吃着烤翅,暖洋洋的圣诞旋律甚至让人有些微醺。流光溢彩的圣诞树下,我们在明信片上写下了对未来的期许,也将桃李年华的希冀定格在了时光里。

Q2. 在你所选的课程中,有没有哪些课程让你获益匪浅、印象深刻呢?

若说专业课发掘了我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那么通识课则启发了我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

有一门叫做“Good and Evil (善与恶)”的GED课程,这门课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启发我以不同的视角看待社会伦理问题,也让我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西方伦理学,阅读材料大多是篇幅较长的纯英文哲学经典,但是幽默风趣的Jin Lee博士总能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浅显易懂地将深奥的理论解释给我们听,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多角度地剖析问题。这门课会让你找到心中的“intrinsic good”(内在善良),令你重新思考每日奔忙的目的;也会颠覆你对于virtues(美德)的认识,让你了解到人们所推崇的virtues背后的含义。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认识到,那些看似约定俗成的观念,也曾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着被争议被推翻被确立的轮回;同时我也学会去辩证地看待生活中那些不可置否的理念,去站在不同立场来了解那些争议不断的问题。非常感谢这门GED课程给我带来的如此不同寻常的体验,也推荐学弟学妹去感受一下。

Q3.有关本专业的学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其实数理统计作为一个侧重于理论的基础学科专业,学习它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住和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统计思想和概念——唯有透彻的理解了才能继而灵活地将学科所学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

我的建议是,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多思考多练习,留出时间通读课本,理解教材中的例子,完成相关的习题,有意识地去尝试复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与教授和同学讨论学习上遇到的难题。遇到一时难以完全理解的统计模型也不要着急,统计学习是一个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哪怕侧重不同的专业课上也会多多少少有些教学内容上的重叠,部分知识在不同课上会被反复讲解,慢慢地那些艰深晦涩的统计原理也能渐渐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校园


Q4.为什么会选择参加学校的NUS(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申请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经验分享吗?

首先是因为NUS是亚洲顶尖名校,来这边读书可以了解顶级学府的教学模式和食宿文化。其次是因为NUS坐落于素来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街道干净,环境优美,华人比例高,饮食习惯与中国相近,治安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来这边念书父母会比较放心。

再者,因为我个人比较希望未来在新加坡读硕士,学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可以让我提前一年来新加坡适应当地的校园生活,英语的社会环境也能帮助我更快地提高英文水平考出研究生申请中所需的GRE,同时这段求学经历也会成为我申研简历上的亮点,可谓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个联合培养项目。

关于这个项目的申请其实并不复杂,只需及时查看学校邮箱按照学校的指引完成即可。学校会在开放申请前举办大概两场宣讲会,项目信息、申请流程和准备工作会介绍得非常详细,学校也会有专门的老师通过微信群或者邮箱对同学的疑问作出耐心的解答。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参加此项目需要在大三结束前修读完全部的通识课程,最好也能把专业必修课都修完,这样在参加项目时才不会有延迟毕业的风险。

Q5. 在NUS学习与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港中大(深圳)的学习经历有无帮助?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最大的体验是更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港中大(深圳)相比,NUS统计课的课业量并不算大,基本好几周才有一个中规中矩的作业,但考试的内容都比较细节,比如有些教授会专门考那些只在课堂上提及到但讲义上没有的内容,而且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度很高,这就需要学生学得灵活、理解得深入并在平时亲自复现过课堂讲解的理论知识。所以这边大多数学生都不太会赶DDL(截止时间)完成课业任务,有门CS(计算机科学)课程上大家甚至争着做以最短时间完成作业的人,课业任务解决后大家会用富余时间去进行拓展练习,巩固习得的知识。

港中大(深圳)的全英文教学能让我们更快地适应当地的学习生活,平时紧凑的教学也能让我们能在NUS较为和缓的教学节奏下学得游刃有余,同时三年专业课的学习也给我们打下坚实的统计学基础,在NUS学习高阶统计课程也变得容易许多。

Q6.大学四年里有没有遇到哪些鼓励启发/影响你的师长?

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给我启发最大的应该是陈天石教授。陈教授是我的学业导师,他每年都会组织大家进行一次茶话会,和每一位同学详细深入地聊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并给出他个人的指导和建议。每当我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我都会最先寻求陈教授的帮助,他总是很热心地和我沟通并为我推荐最适合我的发展方向。

回首大学四年,鼓励过帮助过我的师长真的很多,包括陈怿教授、吕伯君博士邓扬舟博士等等,他们的学术之精深令我敬仰不已,言传身教之中令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感到既荣幸又幸运能在人生中遇到亦师亦友的他们。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交流时期


Q7. 回顾你的大学四年,你觉得在各个阶段有什么成长变化吗?

大学四年最大的成长还是心态上变得更加成熟从容,更知如何取舍了吧。大学四年我时常与未知的挑战不期而遇,无论成败都能让我一次次在短时间内飞快成长。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处乱不惊,这些成长背后离不开大学良师益友的开导帮助和校外前辈同侪的指点迷津。

大学四年的种种经历,让我对自我无论求学求职还是人际交往方面的上限和下限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人生的下一段旅程要如何走有了更明确的规划,明白了人生要为何拼搏,亦懂得了人生浮沉间所最应看重的是什么。

NUS校园


Q8. 总的来说,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呢?

对毕业后的规划最好从大一开始。大一结束时就要面临选专业的问题,所以大一最好就能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预想。

如果打算就业,可以通过学校的职业发展讲座多去了解各行各业,也可以通过和师长校友沟通,以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如果有出国读书的计划,其实在大一大二就可以开始考虑目标院校和升学方向,可以提前去和留学中介了解一下申请所需做的准备。如果对未来的发展还是比较迷茫,那就尽量把GPA(成绩)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众多可以丰富自己阅历的机会:暑课项目、交流项目、学术研究项目、校外实习、科研峰会、志愿者活动等等。

这些经历既会增长你的阅历、加速你的成长,也会让你收获难得的友谊和许多美好的回忆,更会为你的简历增添不少亮点,让你能更顺利地在毕业后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Q9. 最后,毕业在即,有什么想对理工学院说的话吗?

感谢理工学院四年相伴,为我的大学时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我收获了最为渴求的知识,遇见了学识渊博的老师,结识了一见如故的好友,更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如果回到四年前填志愿那天,我会告诉那时的自己,选择理工学院将是一生都不会后悔的决定。

博士学姐的心得体会小说2

小时候,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文化人,在求学路上动不动就拽出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时懵懂的我们常常标榜自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博前,人生有无限可能,我是有追求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博士顺利毕业不是事。对博导无比的崇拜,导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和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坚持是我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我必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大放异彩。

读博后,道阻且长的博士生涯,我很是不好,焦虑了,失眠了,头秃了,脸胖了,人虚了,学术对不起了......

道阻且长的博士生涯,你们还好吗?(注:来自自己身边博士的真实故事讲述)

@博士学长-已为奶爸

道阻且长形容博士生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现在自己已为人父,现在的自己真的没有方向,也不知道博士毕了业之后干什么,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够毕业。通过自己几年的博士生涯我深刻明白了几个道理:一是踏实做事。简单又容易出成果的所谓富矿都已经被人挖的差不多了。二是形势比人强,平台很重要,如果你同门师弟做的是主流热门方向,而你做的不是学术主流,你就算比师弟努力十倍,也只能出十分之一的成果。在风口猪都能吹上天,这个看起来很功利,很短视,但事实如此。三是和自己和解,坐对面的老王就是每一投都是小修,后面的小李实验结果就是比你漂亮,邻坐小陈就是招导师喜欢。别着急,按自己的节奏来。四是找到一个心理排毒的渠道,千万要找到,这个很重要。

@博士基友-佛系老韩

人力有时尽,有些东西别人能做出来,你真的做不出来,坦然接受自己做的就是注水文章,放平心态,好好活着最重要。老板有的很水,啥也不会还总爱指手画脚,有的很抠,一毛钱都不给,有的很烦,总让你跑腿干没用的事,所以,在不让自己抑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容忍接受吧。老板大多数都是好的,师兄师弟大多数也都是好的,没那么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果有,离远点就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读博能出去就出去吧,工资高待遇好,前景也好,有的高校已经把这个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会很穷,最怕收到结婚请柬,会很懒,懒得花时间研究穿衣打扮,会经常遇到问题,除了自己基本没人能帮你,你做的导师大多时候也不懂,但如果解决不了,一点进展都不会有。会很心烦,很愤懑,但环顾四周,找不到一个可以说的人。所以会很孤独,沁入骨髓的孤独,当然还会迷茫不知所措。

@博士学长-社会我德哥

道阻且长的博士生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祛魅,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都给我们灌输了很多“迷信”,如:科学家光荣伟大,导师传道受业,学术圈单纯简单,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等等。读博就像出水痘,出过之后就产生了免疫力,之后便不再惦念,这是破除迷信的过程。在外人看来博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可事实是博士都是精英吗?人渣也不少,导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水货也不少,学术圈就单纯简单吗?勾心斗角何能少?就像国外的月亮不比国内圆一样。

@博士学姐-老板不懂我

博士生涯的道阻我真的是体会到了,在我且长的博士生涯中,道阻主要有:第一,老板就是老板,他不是老师。你对他不能再像本科高中初中那样,期待着他对你研究全方位指导,对他就应该像老板那样,毕竟博士的那几年,他给你发钱,他带你做项目,他在养活你,所以你的饭票并不能真正的在学术上指导你。第二,博士期间绝大多数时候是没人懂我的,甚至包括你们的父母,所以他们不懂你的苦,你找他们倾诉,他们也几乎get不到你的点,这时候,你会觉得这世上没人能懂你,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你与身边的人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没有交集,所以他们不懂你也正正常。就想到这些,归根到底,读博士不易,且读且珍惜。

@博士学长-延毕我锐哥

其实博士最痛苦的是最后一年,这个时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博士都是茶不思饭不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都是在焦虑和打鸡血中度过,论文是写了改,改了写,一遍遍否定自己,这个时候真的是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的。尽管这样还有好多同学面临着不能正常毕业,唉,没地方说理去,博士的痛只有博士才能懂,尤其是延毕的博士。

@博士学友-脱发老徐

道阻且长的博士生涯我最痛苦的领悟就是:头发一定会掉,脑袋大概率会秃(男生)。头发很重要,掉了就秃了,别幻想还会再长,你就更找不到女朋友了。脱发与地震仍然是世界未解之谜,所以保护好头发。买房娶媳妇的事少想,头发掉的会更快!


@博士学姐-轻松毕业的老王

没啥负能量,读得挺欢快,也很放松,因为读博就是个爱好(捂脸),没指望通过博士学位走向人生巅峰,也没啥科研雄心,就是图个乐子,慢慢读,放飞自我,反而能够出成果。读博拓宽眼界更深入的看世界,读到前人或者今人的成果,忍不住击节赞叹,发现同样是人为啥有人就是这么牛叉,我对世界的懵懵懂懂,而他们为我拨开了一层又一层迷雾。家人问我读读读有啥用,我就是个二皮脸,没啥用啊,爱好不行么,爱好.......学海无涯,与同道者共勉。


最后我想说,博士真的不好读,论文真的不好写;导师真的很重要,资料一定要一手;有事没事跑项目,写了文章去开会;开题愁掉三千丝,毕业秃顶当镜子;头衔虚名都浮云,不如安心做学问;学问做好是王道,痛苦过程不重要。

博士学姐的心得体会小说3

我曾经就读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说到母校,巾帼名人很多,宋氏三姐妹、张爱玲是绕不开的话题。但于我,学姐张聂尔是绝对绕不过的。她的为人处事对我影响至深,她的作品对我亦影响至深。记得是在学校共青团干部和少先队干部的会议上,我认识了高我4届的学姐张聂尔,相识、相知、相熟。学姐的才识、热情、口才,让我折服。课余,我小尾巴似的跟在她后面聆听她谈古论今,欣赏她朗读诗篇。十六七岁的我,崇拜着二十岁的她。

学姐张聂尔

笔者(左一)和同学们在市三女中大草坪

学姐出身将门,是开国将军的女儿。1968年,学姐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也插队落户去了农村,从此再无音讯。

1985年,我在太行山腹地的小城,于当年第五期《当代》杂志上读到了学姐张聂尔的中篇小说《将军的世界》,从此,学姐又“回”到我的身边。等再见她时已经是离别25年后的1993年初春,其时她已病魔缠身,但是我捧着她赠我的书,知道她著作颇丰,无论如何也没有把她和绝症联系在一起。

手边的这本《中国第一人毛泽东》,极具可读性,集新闻、史料、知识、趣味于一炉。聂尔学姐,从浪漫诗人毛泽东起笔,从毛泽东的诗篇、毛泽东读过的浩瀚如海的书中,选出《增广》《革命军》《报任安书》《触龙说赵太后》《三垂冈》五篇诗文,用鲜为人知的故事、翔实的史料、丰富的知识,写出了一个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的毛泽东。学姐说,毛泽东的书法,“四、五十年代,有郑板桥六分半的味道,六十年代以后,愈发似张旭、怀素的狂草”。

学姐张聂尔签赠笔者《中国第一人毛泽东》一书

写《中国第一人毛泽东》,学姐用了如此的毅力:读万卷书,书后的参考文献可见一斑,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她做了长达四十页的附录解释,读来令人惊叹;行万里路,她为写此书奔波采访,从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到韶山冲的滴水洞,再到西安古都等,采访众多历史人物;她的文章视角独特,她的文笔酣畅淋漓,她的作品大气磅礴,呈现了不同寻常的伟人、哲人、诗人。

1948年出生的聂尔学姐有着文坛“不死鸟”的美誉,从不到三十岁就拖着病躯,顽强拼搏至近六十岁,著有长篇小说《将门男女》《叶氏父女》,小说集《上流风情》,中篇小说《将军的世界》《隐秘的角》《苍穹中的碎片》《正是江南好风景》《身陷绝境》,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第一人毛泽东》《机要秘书的思念》《风云“九一三”》《拥抱生命》等。2002年,学姐以“白马博士”为笔名,在著名的舰船军事论坛登录,2004年7月,她创建成立“强国军事纵横”论坛,直到生命的尽头。2007年,学姐病逝时,网友感叹:“白马博士”的离世,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党史专家。

酷暑三伏天,宅在家里,我重新捧读聂尔学姐的书,心中充满对她的敬意与思念。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本文为长宁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原因

编辑:王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