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珠海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队伍发展:心怀“国之大者”培育时代新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珠海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唐芊尔

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844万人,较2012年的1462万人增长26%。

2010年启动实施“国培计划”,12年来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00亿元,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800万人次。

每年毕业季,越来越多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站在讲台,是一种享受和责任。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844万人,这支庞大的教师队伍有力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1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显著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发展专业化不断增强、教师待遇保障持续优化,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教学科研等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这份职业,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1、构建多层面、多环节、多主体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格局

教育者先受教育,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

先做“学生”、再上“讲台”,走出“学校”、走进“车间”……一系列的入职培训之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薛佳佳走上了讲台。

常态化师德培育涵养正在推进。在高校,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达到一定学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并上岗任教。

对北京化工大学的青年学者而言,“红色引擎”工程已成为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发展职业生涯的“加速引擎”: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既涵养扎实学识、也培养工程思维,既做好教书育人、也投身科研实践。

陕西省级教学能手、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教师王晓君(中)带领学生在巴山珍稀植物园开展实践活动。新华社发

江苏省常州市“四有”好老师团队教师和学生交流。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提供

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简称“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和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陆续印发,直指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划定教师职业行为底线,构建起国家层面关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师德师风再次作为教师第一标准被着重强调,提出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等具体举措。

学为人师,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砥砺无穷。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江苏省常州市荆川小学教师陈昭祺认为,师德,不是凭空拔起的一座高峰,而是一条漫漫无涯的通幽小路。在教学中,谦卑进取,平等待生,保持专业本身的“敏感度”和“成就感”;在生活中,爱生护生,润泽童心,让爱渗透在一言一行之中。一批这样的新时代教师就出现在自己身边——他们勤勉奋进,立志高远,只想成为更优秀的老师;他们披星戴月,默默无闻,只愿推动素质教育持续发展;他们慎独自持,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用青春谱写有生命的“教科书”。

2、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国家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国家的希望。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为新时代教育和教师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时代强音。

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格局,实现了由“本科、专科、中师”三级师范体系向“研究生、本科、专科”三级师范体系的跃升,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得以建立。

持续为基础教育注入优质师资。全国28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有5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中小学任教。

提升教师能力素质。2010年实施“国培计划”,12年来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00亿元,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800万人次。全面推进高校教师能力建设。落实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的教学制度,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传承“教育报国”。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教师秦京锋自师范毕业后就留在家乡从教。在他的书柜玻璃门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治学之理重在严谨,为师之道贵在爱生。这是秦京锋1984年从山西离石师范毕业时,老校长武尚魁送给他的寄语。一晃,秦京锋已有30多年教龄了。如今,他依旧坚守在教学一线。

翻阅学生的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琢愈发“观其弟子欢欣鼓舞”。而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老师以渊博的学识相约,而我们怀着求知的诚心去赴约,每一次都弥足珍贵。”孟琢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领衔的“古代汉语教师团队”成员,这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只要一想起王宁老师书房那扇亮着灯的窗,就能让我疲惫的身躯重新注满力量。”孟琢说。

作为章黄学派当代的重要传承人,从训诂学泰斗陆宗达先生到王宁,再到现在团队内的青年教师们,他们对古代汉语学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在延续。在这个团队里,教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奖杯,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将古汉语“绝学”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在年轻学子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一声“先生”,是青年教师对团队带头人的尊称,也是青年教师的志向。

人们看到更多教师前行的模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

“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时代楷模”李保国、黄大年、钟扬、陈立群……一大批优秀教师塑造了当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感动中国的光辉榜样。

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秦京锋告诉记者,近十年来,越来越多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地处山区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任教,不少是外县市,甚至还有外省的。近年,县里颁布了16条利好教师的政策,提高绩效工资、免费乘坐公交、就医绿色窗口……受益于这些政策的临县三中教师陈建珍表示:“能当一名老师,做着热爱的工作,我十分满足。”

丁文敏,一位扎根乡村的江苏省正高级教师。她感受到了国家政策利好,“每月乡村教师补贴不仅仅是一份看得见的实惠,更是国家想‘留住乡村教师,振兴乡村教育’的一份诚意十足的行动支持”。她,心怀感恩,一路奋进努力成长为优秀教师。

何以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切实保障教师待遇。督促各地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要求;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发放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推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高校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完善科研评价导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努力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弊端。

深化教师职称和岗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倾斜,破除教师晋升“天花板”。

推动中小学教师减负改革。为教师营造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良好环境。盘活用好现有事业编制资源,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需要。

直面短板、定向施策,一系列制度设计、改革举措正日益使教师这一立教之本更加稳固、兴教之源愈加丰盈。

生逢盛世,当肩负重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乐育书院2021级英语(优师计划)专业李若雨描绘着自己的未来:“希望回到家乡,在未来的一线教学中,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自己有关教育教学的创新想法带到脱贫县的学校中去,从而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带动当地的教育更进一步。”

谈起不久前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丁文敏再次感受到了乡村教育、乡村教师迎来了专业发展的春天。她更加关注计划里提到的,实施教师精准培训改革。未来,一大批青年教师将会受益于此,更加蓬勃成长。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现在我成了一名老师,更要让遇到我的学生也感到幸运。”陈建珍坚定地说。

心怀“国之大者”,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教师的光荣使命,广大教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2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珠海素质教育心得体会2

苏义生简历:

苏义生,男,彝族,云南双柏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主任编辑,云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10月,荣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现任怒江州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欢乐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没有谁的一生,阳光朗月永相随;没有谁的一生,欢声笑语永相伴,总有一些困难,一些痛苦,需要我们去经受,去承担。”


上篇:筚路蓝缕 逆袭人生

20世纪80年代,双柏县大山深处一个叫下新庄的寨子里,住着数百村民,全是苏姓,据族谱记载,系苏东坡后裔。其中,有一普通农户,家中甚缺劳力,才5岁的小男孩,就开始帮家里放牛放羊。爷爷是行伍出身,作为苏东坡第26代传人,他担心后人穷了口袋,又穷了脑袋。一本数百年的苏氏家谱,成为爷爷传带孙子的蒙学教材,爷爷教他识文断字,希望他日后有出息。这个小男孩,就是苏义生,爷爷是他的启蒙老师。

孩提时代,他常常蹲在爷爷旁,用沾满泥巴的稚嫩小手,悉心辨认家谱上的字。偶有爷爷也不认识的字,他就向家里那本破旧的字典求教,慢慢查找……

稳坐寂寞,静看繁华。

多年后,苏义生成为寨子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在时光的缝隙里展颜一笑。

苏义生是大山的儿子,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沉默少语,母亲是彝族,讲着“蹩脚的汉话”,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父亲在地里苦苦营生,很少走出大山;每逢街天,母亲都要挑上100多斤的担子,带上烤荞饼,翻过海拔2300多米的大山,到县城卖米、卖鸡、卖蛋给儿子凑学费。

每次卖完东西,母亲把钱都给了他,连几角钱一碗的米线都舍不得吃,就匆匆走了。看着母亲回家的背影,苏义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苦读“跳农门”改变命运,回报双亲。

苏义生自从进入学校那天起,坚持风雨无阻,从不耽误一堂课。

尤其是他到县城读高中时,来回一趟要穿过80里的大黑山原始森林。旱季,背着大米上路,衣服和书包被汗水浸透,可以拧出水来;雨季,路面泥泞湿滑,深一脚浅一脚,汗水、雨水、泪水混合的咸味,伴随他的高中生涯……

每一次翻越,苏义生都咬牙挺过,更加坚定走出大山的决心。

他所有的努力,都源于那座大山。

每每学习遇到挫折,他就想起爬山的艰辛、想起含辛茹苦的父母、想起因他辍学的弟弟,就会百折不挠,不知疲倦地学习。

穷人的孩子不怕苦,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靠嚼着生姜片醒脑。书越翻越厚,笔记越来越密,休息越来越少……真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整个高中阶段,就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韧劲,以优异成绩争取到了保送上大专的机会。

知道这个消息后,苏义生第一次看到倔强的父亲哭得像个孩子,母亲眼含热泪,笑着说:“儿子,你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没有给老苏家丢脸,为妈争气了……”

专科期间,他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自学本科考试;毕业前,他拿到了所有单科的合格证。22岁时,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是建校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学生。身高178公分,体重熬瘦到58公斤,他觉得拼得值。

2000年7月,他被分配到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任教。校长看了他的简历后,破例安排他到高中部任教,当那一届艺术班的班主任。

此时,很多老教师都为他捏了一把汗;23岁的他,又何尝不曾感到压力。

压力之下,他每天伏案备课,更加用功……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他是大山的儿子,大山造就了他坚毅向上的性格,他常常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自己“丑小鸭”蜕变的故事……那一届高考成绩单出来后,他所教的班级破天荒地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向前。

此后5年,他年年都带毕业班,每天都忙于教学和管理。一分辛苦一分甜,每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学生考上大学,还连续打破了学校多项教育记录……



时光清浅 温婉如水

执教8年,苏义生收获了孩子们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收获了家长们幸福的笑容,收获了学校的认可和赞许,还收获了“楚雄州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人到中年,他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温馨小家,妻子贤惠,孩子可爱。

事业小成,生活安逸,可偏偏这个时候,苏义生又萌生了一个“怪异”的想法——考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各种反对的声音将他包裹起来;而且,一旦读全日制的研究生,就意味着要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

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云南师范大学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全力带领全年级师生备战高考。

那一年,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了,如数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指标,还有1名学生成为云南省艺术高考状元。直到此时,他才把4个多月前寄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全年级师生共同分享……



陌上花开 杨柳依依

2008年9月5日,他走进云南师范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专家曹晓宏、骆小所两位先生,主攻文化语言学。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他把学业的压力、“失业”的挑战、初为人父的喜悦、父母的期盼,默默压在心底。

唐窦皋《述书赋》云:“君于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

因此,他只能背水一战,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的内心既欣喜,又抓狂。

欣喜的是,他“逆袭”了一把。抓狂的是,他已经由“优秀教师”变成了“差生”——当年文学院录取的学生里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由于舍友们都比他小,都称呼他“苏老师”,这多少让他有点尴尬。

他知道要改变自己“差生”身份,唯有“书山”可救……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读研第一年,他参加了研究生学位外语考试。

对他来说,外语真是“小孩子喝烧酒——够呛”。舍友们都有英语四、六级的底子;他外语入学考试的成绩,仅超过了最低控制线2分。入学的所有闲暇,都是在背单词、练听力、刷真题中度过的,连梦里都在背……

自卑、焦虑充斥着他的研一生活;终于熬到学位外语考试,铃声响毕,一脸茫然;成绩查询时,他胆怯了。

“怕什么,我帮你查。”妻子鼓励地说道。

“哎——总算是过关了,成绩还不错。”那一刻,他一下子从沙发上“弹”起来,将妻子紧紧抱在怀里。

那次学位外语考试,他是两间宿舍14个“哥们儿”中唯一过关的。这对他触动很大,他感到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不可逆袭的人生。



秘境所至 世界为开

从此,苏义生在学习上更拼了。

无论风雨,他总是6点准时起床,上学路上,经常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身影,宿舍、操场、食堂、教室、图书馆,“五点一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早上7点,准时进入图书馆,心无旁骛地翻阅典籍,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直到晚上11点,在管理员再三催促才离开。

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过。

图书馆有个背对门口的桌子,因为冬天开门关门频繁,这个位子就成了“风口”,大家都不愿意坐。苏义生在这个座位上“享受”了622天。连守图书馆的大爷都感慨地说:“我来这里很多年了,也看到过很多认真的学生,但还没看到过像你这样刻苦的……”

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那段时间,他每天深夜返回宿舍,生怕影响舍友,总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台灯,继续遨游到子夜时分,甚至更晚,每天只有5小时休息的时间。

自律的人,大多拥有高效的时间规划力,高效利用每一天的时间,让每一个时辰都有交代。

尘梦间,一杯茶……



其实,从读研开始,苏义生又萌生了更大的“凌云之志”。他心想,8年从教,重回象牙塔,为何不再搏一把,提前攻博呢?

他知道,想要“逆袭”人生,最重要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千锤百炼。

几经对比,他想考复旦大学,害怕被笑“老鹰想吃天鹅肉”,所以从不敢和旁人提起。他选择的博导是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吴礼权先生。

星光不问赶路人。比你优秀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从此,他过上了“炼狱般”的学习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岁月流失,淡了一季温暖;红尘落寞,碎了一世柔情。

考博那一年的春节,他第一次接来父母,在城里过年,和孩子一起腻了几天。但就连大年三十深夜,他还在陪伴着GRE……

清清浅浅人生路,栉风沐雨砥砺行。

622天,他实现了从中学老师到硕士、博士的“完美逆袭”。

2010年7月,命运再次垂青了这个倔强的彝族汉子。他从众多国内顶尖985高校的“考友”中胜出,开始了新一轮的“书山有路”……



“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险,险得惊心;怒江之贫,贫得痛心;怒江之难,难得揪心;怒江之变,变得欢心。”

下篇:八年宣讲 坚守怒江

2010年9月,苏义生来到复旦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主修现代汉语修辞学,同时兼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主要教授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课程。

到博导吴礼权教授办公室、太老师宗廷虎教授家里,惊奇地发现两位恩师的藏书,俨然就是一个修辞学图书馆。吃惊之余,他也明白了自己学问之荒疏、功底之浅薄,于是,他一回到“斗室”,就开始埋头苦读。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2013年7月的毕业季。在写毕业论文时,他常常要在一周内翻阅几十本学术典籍……毕业论文经过学术“大咖”一轮又一轮地“审查”,顺利通过答辩,还获得了复旦大学“博士优秀奖学金”。

毕业前,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有给不菲安家费的,还有给别墅的……对于一个从西南边疆走出去的大山彝族学子来说,这是很大的诱惑。

离沪前,恩师吴礼权教授特意跟他谈了一次话,认为他是做学问的好材料,但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学生,能拿到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更应懂得感恩,要有更高的境界与格局,服务于更多人,为国家为边疆作更多贡献,这也与他的初心不谋而合。

闯一闯的冲劲,指引着他义无反顾地走进怒江。

儿子7岁前,他整整“缺席”了5年;现在又要面临“离妻别子”的选择,内心真是五味杂陈。没有陪伴儿子成长的痛苦,无处诉说……

妻子默默地帮忙收拾行囊,她的无声支持,让他下了最后的决心。

于是,他放弃了优渥的待遇,没提任何条件,只身一人走进怒江,以微尘之力投入到怒江扶贫洪流之中……



怒江之险 险得惊心

2013年9月9日,苏义生从黄浦江到了人地两生的怒江州,真可谓“六千里路云和月”。

初到怒江的苏义生,心里也有落差,唯有埋头工作才得以缓解。但最让他心惊胆战的,还是怒江的交通。

“自古怒江一条路。”

因为交通的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怒江州29个乡(镇)中有26个属于“直过区”;其中,傈僳族、怒族等都是“直过民族”,直过区人口占全州总人口54万中的62%。因此,怒江也成为中国决战决胜深度贫困脱贫攻坚路上“三区三州”最艰难的一块“硬骨头”。

初到怒江,诸事繁忙,但怒江毕竟距楚雄的家要近一点,起初他还坚持每周回家一次。坐长途车回家,依旧要颠簸8小时左右,让他感到了旅途的艰辛和不便。后来,他就和儿子商量半月回家一次。

“爸爸,今天协商的事情你一定要守信用啊,不准骗我!”此后的8年,风雪泥泞,他始终信守和儿子的约定。至今,12万公里的回家路,已成为一张张车票;怒江脱贫攻坚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怒江之险,险得惊心。

探亲路上,他亲历了几次“生命历险记”——

2014年8月,他搭乘朋友的车从怒江出发,路上遭遇了车祸:搭乘的越野车,在快车道转弯处“遭遇”了突然熄火的“拦路虎”,“难友”车群还没来得及做任何警示,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他眼睁睁看着所乘车辆,猛烈地撞上前方“滞留”的车辆。

“噼里啪啦”几声巨响后,刺耳的刮擦、金属的撞击声、车轮的胶皮味、黑夜里人的尖叫声,组成了电影里才见过的“生死交响乐”。幸好,安全带牢牢地将他捆在疯狂打滚、旋转的座位上;后视镜的玻璃碎片,还在空中飞舞。

“砰——”车子终于停止了旋转……他的手下意识地抖了一下,才感受到自己还活着;摸摸脸,血迹恣肆;伸伸腿,腿还能动;再摸摸身上,仿佛都还在;推推车门,车门已经严重变形,后视镜早已不知去向。

缓了一会,他惊魂甫定地从车窗玻璃碎洞中,艰难地爬出来,发现车子已经原地调头了。失魂落魄的他,仔细检查后又有新的“发现”:衬衣口袋、提包里沉甸甸的,尽是玻璃碎片。



男人注定要四海为家,自己有泪自己擦。

那次,他辗转回到楚雄时已是凌晨4点多,索性悄悄找个宾馆住下,洗净身上的血渍,次日整理好服饰,才“重生般”地回家。

次年,一次独自驾车返回六库的途中,也是夜晚时分。途中,因为刚刚下过雨,下坡道路湿滑。

在经过一个转弯处时,车子突然失控,冲出路面、飞过水沟撞到了对面山坡上的一棵树后,反弹后斜倚在半壁挡墙上,而墙外一米远,就是深不可测的悬崖。

一个人孤零零地蜷缩在车里,车外伸手不见五指;他生怕一个不小心,车子会坠落深崖。他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那段时间里,他清晰地感受到心跳的声音和窗外瑟瑟的秋风,第一次感到黑夜如此漫长,漫长到让人崩溃。

救援人员赶到后,他才被从车里解救出来。

那一次,他是幸运的,车祸后,在他腿上只是留下了一道伤疤。

“我把腿上的这道伤疤,叫做‘怒江记忆’,是抹不掉的‘扶贫记忆’。”

实际在“怒江记忆”里,苏义生还藏着一根“特殊”的拐杖。

“2015年8月,苏义生深入边远的村寨去调研。从早上8点走到了晚上8点,一路几乎都在爬60到70度的坡,每一脚踩空都有生命危险。靠着同行的人递给他的一根粗糙的树干,手脚并用地‘爬’到了调研点。艰难的行走,成为贮藏在心里一段不可磨灭的扶贫记忆。

其实,很多怒江扶贫干部都有这样的扶贫拐棍,也经历过这样的险遇。还有十七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这些牺牲的干部相比,我的这点付出算不了什么。”


怒江之变 变得欢心

在党组织的培养关心下,苏义生逐步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中共怒江州委讲师团团长、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专职副所长、怒江州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大城市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怒江给了我很好的做事平台,各级领导都把我当人才看。”他感激地说道。

他全程参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宣讲、“人民楷模”高德荣先进事迹和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真切地感受到“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也见证了在“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脱贫攻坚精神和“苦干实干亲自干”的脱贫攻坚作风感召下发生的“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就像一粒小小的苔花,也要像高大的野樱花一样为怒江纵情绽放。”

期间,他既是具体内容的宣讲者、讲习员,更是宣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独立宣讲200余场,受众达10万人(次)。

到怒江后,他常听人说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高德荣的故事,被他为独龙族整族脱贫致富殚精竭力、无怨无悔、数十年如一日付出的精神和情怀深深感动。

在其精神和情怀感召下,苏义生决定从学习高德荣“老县长”的点滴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宣传好怒江精神、讲好云南故事竭力前行。

为此,他不断学习成长,见证怒江的发展奇迹,与怒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舍之情。

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接见怒江干部群众代表时,对高德荣“老县长”说:“您是时代楷模,不仅是独龙族的带头人,也是全国人民的一面旗帜。”

为此,苏义生多次深入独龙江拜访“老县长”:开始搜集资料,观看视频,采访知情人,数易其稿,先在怒江干部群众中广泛宣讲,继而受邀到全省各州(市)巡讲;再走向广东省珠海市传扬“老县长”的情怀。3年内,共开展宣讲100余场,宣讲人数达8万余人,得到了“人民楷模”高德荣本人的高度评价。

几年来,苏义生走遍了怒江的山山水水,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思索怒江,用情书写怒江,不但总结概括提炼“老县长”的先进事迹、怒江故事、怒江精神,也为提升怒江影响力、传播力和知名度、美誉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以文扶贫,他一直躬身践行。他撰写的《时代的一面镜子——记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独龙族干部高德荣》长篇通讯,荣获国家民委“2016年度民族题材好新闻二等奖”;撰写的《怎一个“情”字了得——高德荣的情和梦》一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2017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名录》;他参与撰写的《独龙天路》大型原创话剧,被文化部评为2018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编辑出版《人民的一面旗帜——高德荣精神研讨文集》一书,2019年10月,该书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并参与“致敬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系列活动展出。

“我为怒江付出了那么一点点,怒江却给予我那么多荣誉,我惭愧啊!”

由于在脱贫攻坚和理论宣讲方面作出的贡献,苏义生被评为2019年度“云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度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怒江扶贫 扶得暖心

怒江地处中缅滇藏结合部,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98%以上。

怒江州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6.24%下降至2019年底的10.09%,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是一个重要创新”。

这一重要指示,为提升当代农民素质指明了方向。

2017年11月,怒江州委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基础上,紧扣“素质贫困怎么破”这一突出矛盾,按照有机构、有阵地、有讲师、有计划、有成效和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六有”规范,在全州兴办农民讲习所,向贫困群众宣传新思想、宣讲新理论、传授新技能,着力组织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

为此,怒江州委、州政府决定成立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由苏义生担任专职副所长,负责州讲习所日常工作,并指导各县(市)讲习所讲习工作。

“多年以后,怒江干部群众还能想起我的名字,我就很知足了。”他傻傻地笑道。

他深感领导嘱托之重、责任之艰,接到任务后,丝毫不敢懈怠,心里想的都是怎样办好讲习所,如何为怒江百姓脱贫出主意、想办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求教,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搞清楚老百姓最缺乏什么思想、最想培训什么技能、最欢迎什么培训模式、最乐意接受什么讲习等等问题,开始有的放矢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讲和培训。

通过“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将“集中讲习”和“流动”讲习相结合,将讲习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突出“便民化”,形成了“村村创办讲习所,人人争当讲习员”的怒江大讲习格局。

“我只是一粒火星,希望火星燃起火苗,火苗点燃火塘,火塘照亮夜晚。”

在怒江,苏义生有一名得意的宣讲弟子。

“我是讲习所第一期的学员,听了苏义生老师授课后,我就爱上了讲习工作。我会用怒语、傈僳语、白语和汉语宣讲,经常骑着摩托车进村入户宣讲,声音沙哑了,喝口老百姓倒的水,继续讲;摩托车翻了,爬起来看看没受伤,拍拍灰继续‘赶场’。”

李树奇说起苏义生时,总是非常激动:“是苏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现在一周不出去讲课,心里就痒痒的。”

心若向阳,必然温暖。

苏义生带领全州各级讲习员肩扛使命,用心用情,把群众当亲人,让群众都朝着“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奋斗。充分动员基层讲习员们察民情、访民意,用傈僳语、怒语、独龙语、普米语、白语等民族语言,采取“文艺轻骑兵、红歌进课堂”等形式,开展“讲好身边故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活动,讲习所成为了群众喜欢的“宣讲所、培训所、致富所”。

“没来讲习所前,由于没有技术、没有证书,只能打零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补贴家用外,兜里就所剩无几了;2018年10月,我免费参加了州讲习所为期15天的专业学习,不仅学到技术,改变了观念,还拿到了砌筑工证书,有资质后还承包起了小工程。”

福贡县上帕镇58岁的建档立卡户邓前迪高兴地介绍,现在,我的月收入达6000多元,不仅收入增加了,脱贫的信心也增强了。同时,还带动了村里七八名建档立卡户跟着我干,“学徒们”的月收入,也都达到了2500多元。

曾经参加过保安员培训的泸水市六库镇段家寨村的余中亮感慨地说:“讲习所老师真是一颗心为我们好。”

笑容、优雅、自信,是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苏义生希望每个怒江群众都有这样的笑容、优雅和自信,所以,他积极带动全州各级讲习员,通过院坝会、板凳会、火塘会,采取看视频、讲故事、谈感受、话发展、议变化、评成效等方式,利用小品“演”、诗歌“颂”、政策“读”、共同“唱”,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使讲习活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为营造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氛围尽了力。

“为了群众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全州各级干部都是讲习员,每个人都在努力。”

他坚持办好每一期培训,精选每一节课,让其成为精品课堂、培训范例。截至2019年底,怒江州各级讲习所共开展讲习宣讲培训12180场,宣讲人数达855202人(次)。


怒江扎根 扎得深沉

“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险,险得惊心;怒江之贫,贫得痛心;怒江之难,难得揪心;怒江之变,变得欢心。”这是苏义生扎根怒江8年的形象地总结。

“怒江的贫困,一直牵动着党中央的心;怒江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着太多太多人的爱;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人,仅仅是一粒一粒的铺路石而已。”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苏义生积极致力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宣讲,先后开展100余场宣讲,受众达2万人(次)。

看着培训的群众外出务工、找到满意工作等喜报频传,他更感到责任之重大。

“我去村里宣讲,老百姓听说博士来给他们讲课,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砧板,用火炭歪歪扭扭地写上我的名字,说给我作席位牌,这是我这辈子最高规格的席位牌了。”每每想起,他都备受鼓舞。

“春节前,一位退休的老干部生着病,还执意要来听我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份信任,是最高褒扬。他这哪是来听课,他是来给我上课啊!”

美丽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地修炼和付出。

苏义生参与了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筹备创办的全过程。讲习所宣讲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媒体的关注和认可。

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文辉等领导多次到州讲习所指导工作。

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等领导到州讲习所检查或好评。

孙春兰、武维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州讲习所视察或鼓励。

《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报》《农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新华网》等媒体,对州讲习工作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州讲习所喜获云南省2018年“脱贫攻坚扶贫先进集体”、2019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

讲好怒江脱贫攻坚故事,是苏义生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

这个目标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他穿越重重困难……

“纵马边山家万里,儿男何事泪千行。披襟对饮松江月,热火清灯是故乡……”这首诗,也是苏义生投身怒江扶贫的真实写照。(张 密 吴敏昆)

珠海素质教育心得体会3

10月21日,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学习活动正在开展:珠海市“明珠课堂”专题学习走进高新区,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院长袁长林为全区300多名中小学教师解读珠海正在实施的“明珠课堂”教学改革。

“明珠课堂”是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市主推的课堂改革。现有好些课堂仍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个别课堂甚至存在“满堂灌”的情况,没有很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珠课堂”凸显课堂育人功能,其基础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导(课堂导学,提前预习)、悟(学生感悟、小组体悟和讲授省悟)、用(课堂运用)、改(课堂改进),同时加入自主建构活动、小组合作共学、交流展示表达等环节,并注重深度学习,要求老师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的掌握,迁移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明珠课堂”并非珠海课堂教学的“八股体”。袁长林介绍,它是一种教学主张而非统一的教学模式。老师可根据学生所处学习阶段、学生个体差异情况、所授教材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无论如何运用,“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更好突出。

袁长林表示,“明珠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指向核心素养的珠海课堂教学新样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珠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时代在发展,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发展。“明珠课堂”教学改革是袁长林于2019年10月升任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时任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后,该院推出的首次课堂改革方案。

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是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面向各区开展“明珠课堂”教研的首次活动。

【记者】冉小平

受访者供图

【作者】 冉小平

珠海大课堂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